十月十二日,內政部「雲林教養院」林芳珥院長、李貞慧課長及社工、輔導員共12人,前來參訪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。
尊重學員的宗教信仰 一踏進山門,就有來訪貴賓驚豔道:「這裡的感覺很不錯耶!」在本苑老師引導下,訪客走進「鹿野苑」。來到二樓,映入眼簾的是綠度母及二十一度母塑相。參訪者問:「為什麼會有二十一個度母?」「每位度母都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,依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功德示現。」本苑老師回答。
林院長問:「學員會需要參加法會嗎?」本苑老師:「雖然我們是宗教團體所設的機構,但我們尊重每位學員的信仰,並不規定學員參與法會。但我們有靜坐課程,讓學員們的心能靜下來。」參訪貴賓聽了不斷點頭,認同這樣的做法。
這裡有家的感覺與溫馨
 |
參觀學員親手佈置的溫馨寢室 | 接著參觀學員的寢室。看到房間裡溫馨的佈置,大家由心裡升起一股暖意。院長說:「這裡有家的感覺與溫馨。」本苑老師笑說:「這裡的點點滴滴,都是學員設計、佈置的。因為是自己親手所做,因此對這個『家』多了一份認同。」
當參訪者看到樓梯間擺放學員的山水國畫時,更是發出不可思議的驚嘆聲。本苑老師說:「 仁波切常邀請專家學者來為孩子們上各種課程,例如茶道、畫畫……」
致詞
 |
雲林教養院林院長致詞 | 再上一層樓,大家來到會議室。噶居寺執事暨本會董事夫人周玉治女士致歡迎詞:「非常感謝大家遠道而來。這次不巧, 仁波切正在閉關,無法親自跟大家見面。不過 仁波切非常關心這次參訪,特別交待我好好招待大家。」此時,有些貴賓不禁露出失望的神情,周執事繼續說:「這次因緣不俱足,沒能見到 仁波切,表示下次大家還要再來!」聽到這裡,大家露出期待下回見到 仁波切的眼神。「 仁波切時常提醒我們,做事要有菩薩的精神,只要從這個方向去想,就會產生力量。這句話也跟大家分享。」。
 |
周執事代表本苑致贈噶居寺的專書《喇嘛廟》 | 接著,雲林教養院林院長致詞:「我是今年七月十六日才到雲林教養院任職的。之前在內政部服務時,大家就聽過蔣揚在做的事。只要行車經過台南,長官就會跟我說:『什麼時候安排到蔣揚參訪啊?』那時就把這件事掛記在心,只是當時的業務跟蔣揚沒有直接關係,因此一直無法成行。現在,我調到雲林教養院,就安排了這次行程,來跟蔣揚學習。」
林院長致送本苑一面紀念旗及古坑土產,周執事則回贈介紹噶居寺的專書《喇嘛廟》,以及每人一份精緻平安袋。
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環境
 |
介紹本苑業務 | 介紹苑務時,老師提到:「 仁波切很重視孩子們的生活環境,學員在這裡睡的不是一般機構常見的鐵床,而是原木床,用的餐盤是 仁波切親自挑選的瓷器。這一切,都是為了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質,讓孩子的心靈感到溫暖,以期將來離苑後能繼續保持聯繫;同時,也讓他們覺得在這裡得到尊重與接納。我們的小孩回家後,有家長跟我們反應,孩子會做家事,也更愛家了。」
「學員初到本苑時,為了降低他們對陌生環境的緊張感,我們會舉辦迎新,讓他們很快融入新環境、新生活。」
在整個介紹過程中,林院長不斷做著筆記。會後,院長表示本苑有很多作法值得其他機構參考。
菩薩的精神就是慈母心 在「問與答」的時段,有貴賓問到管教學員的方式。本苑老師說:「 仁波切常要求老師,教導學員時要設身處地想:如果這是自己的孩子,會怎麼做?」周執事補充:「 仁波切常提醒我們,菩薩的精神就是慈母心。要以媽媽的心去照顧小孩,讓孩子有家的滿足。」
心靈的依靠
 |
欣賞學員的毛線編織作品 | 接著,參訪者欣賞孩子們的課程作品。看到手工陶藝作品時,來賓們不斷發出驚嘆聲,有人說:「我好想要擁有這一件喔!」
這時,有參訪者提到:「我們有些學員是從貴苑來的。就我所知,他們常常寫信回貴苑。他們目前在學校也都擔任幹部,有些當班長,有些則是副班長。」
的確,重建學員的自我價值感,以及建立學員與機構間的情感聯繫,是鹿野苑的工作重點,希望學員離苑之後,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,並且將鹿野苑當成心靈的加油站、永遠的依靠。
環山美景讓人舒壓好心情
 |
在濛濛山景前合照 | 結束了業務交流,大家邊走邊聊。在本苑門口,眾人看到牆外的樟樹因天氣轉涼而落葉,乾枯的樹枝在濛濛山景的襯托下,好不美麗!大夥兒除了欣賞,也不忘在這美景前拍照留念。
一群人接著走往文殊院。大家在石磚路上漫步,兩旁邊盡是桂花、波羅蜜與天堂鳥,此時微風拂面、花香撲鼻,在暖日映照下,好不愜意。
 |
挑選平安袋,祈求平安、健康、智慧。 | 本苑老師為參訪者介紹文殊院內供奉的文殊師利菩薩,參訪者聽完便主動提出:「可以進去禮佛嗎?」一行人虔誠地頂禮文殊菩薩,並依自己的需求,挑選賜予開車平安、智慧增長、健康長壽的平安袋。
離開文殊院後,繼續往舍利塔走。一群人在山的懷抱裡行走,李課長心喜地說:「置身在大自然的環境裡,可以讓每個人舒壓,也可以讓人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。我參訪過許多機構,這裡的環境是最棒的!」
 |
繞塔轉經輪 |
 |
叩鐘迴向功德 |
在熱烈的氣氛裡,大家從文殊院、舍利塔,一路參觀到法王殿。沿路欣賞的過程中,大家最常問的問題便是:「這裡真美!什麼時候開放參觀啊?我自己可以過來嗎?」老師答:「噶居寺每天早上八點半開放到下午四點半,歡迎大家帶家人、朋友來禮佛。」
 |
凝視阿羅漢的神貌 |
 |
欣賞玉石鑲嵌的佛陀壁畫 |
利生與修行不可分
 |
銅柱上有 仁波切的手印,背後的故事令人驚奇! | 來到了法王殿,大家一邊欣賞令人讚嘆的各種佛教藝術,一邊聽著 仁波切帶領弟子、志工投入利生工作的事蹟,李課長說:「要做這些工作,背後真的要有一顆宗教心,藉由無形力量的支持,才能完成!」
本苑老師說:「 仁波切教導我們,利生與修行是分不開的。在從事利生工作的過程中,對境現前,才有機會正視自己的缺失,提升能力和心靈。」
結束豐富之旅
 |
法王殿前的臨別留影 | 參訪行程漸漸接近尾聲,這時有人發現時間已是下午一點,離原來預定結束的時間已超過一小時。有參訪者說:「我以為才11點半耶!」還有人說:「參觀時完全不覺得肚子餓,現在看到時間,才覺得肚子餓起來了。」
大家要離開時,林院長主動提出:「這裡的環境這麼好。下次是否可以帶院內學員一同來參訪?」本苑老師:「當然可以,我們很歡迎,而且還可以請 仁波切為大家開示,來一趟心靈之旅。」林院長喜悅地點頭稱好。眾人就在心靈的滿足中,結束了一次豐富的參訪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