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沿革


「很多事不能等有錢再來做,行善救苦尤其不能等待!
基金會一時的運作辛苦總會過去,然而錯過幫助人的關鍵時機,
一輩子的缺憾,恐怕難以彌補。」
—-洛本天津仁波切

民國75年, 洛本天津仁波切肇建噶瑪寺,隔年,在創寺經費拮据的情形之下,仍毅然籌設蔣揚慈善基金會;民國77年,基金會正式成立。「蔣揚」是藏文「文殊」的音譯;以此為名,是 仁波切對啟蒙上師--蔣揚欽智依喜仁波切--的感念。 草創之際,篳路藍縷,建寺所需經費龐大,但憫念眾生之苦,堅持「關懷弱勢不能等待」,省吃儉用,利他布施從不吝惜。蔣揚將任何一分錢都用在弱勢族群身上,即使捐款有限,仁波切總是左手接受供養,右手歡喜布施;安之若素,風雨不改。 猶記得,蔣揚的第一次慈善活動是在噶居寺鐵皮屋舉辦的......。從濟貧扶弱、急難救助、設置清寒獎助學金,到民國87年成立「街友愛心之家」,照顧遊民,輔導就業;同年附設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,對於中輟生、受虐婦女及兒少、遭受性剝削少女 ……等,予以保護安置。88年增設照顧非法行為少年。90年推廣校園反毒宣導。91年關懷台南縣山區偏鄉學童,提供營養午餐。100年起推動街友器捐大體回饋,計有百位街友響應,民眾也紛紛參與;至今已有六位完成遺願,最終安置在噶瑪寺舍利塔之底,成就『流浪一世,情歸淨土』。104年起以「佛祖請吃飯」,倡導關懷弱勢;至今每逢歲末,總有一群人引頸期盼佛祖的到來。106年推動「護生戒殺生」、「百萬植樹」活動,同時籌立腦麻孩提之家,延伸關懷的觸角照顧腦性麻痺患者……。 回首來時路,不免驚異於 仁波切蘊含於慈悲心之下的智慧遠見 。早年,肺結核是令人擔憂的傳染病,衛生條件不佳的街友容易成為防疫的破口。為街友發放便當除了是顧腹肚,也是留意他們的健康;有疑似感染的,志工便帶著去照X光;檢查出來染病者,務必吃下藥物再領便當――層層防堵疫情。而教育部反毒行動車―-「反毒新世代,幸福下一代」--於107年起跑,蔣揚則在90年即開始推廣校園反毒計畫。從事慈善事業者眾,是社會的福氣;但能看到人們尚未見到的危機,並以行動力挽狂瀾,需要的卻是過人的智慧和眾志成城的力量。在轉世智者――第三世洛本天津仁波切――的帶領下,蔣揚基金會以菩提心行菩薩道,三十五年來始終如一,不畏艱難而甘之如飴。 接下來的歲月,對於這塊至愛的土地, 仁波切悠悠地說:「老有所終和『黑子化』是我們要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。」

「我們一步一腳印,老實的做,
真誠的佈施,不計結果。
這個世界苦難的事,數都數不盡,
我們能做到極其有限,
但尋聲救苦去做尚不為人所知的,
這是蔣揚的宗旨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