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生是佛教慈悲的體現。見有動物遭人殺害,買命護生、讓其重獲自由,其精神是不忍眾生遭受殺戮之苦,不是為特定目的而放生。
近年來,放生活動有大型化與商業化的趨勢。佛教放生,其動機並非為求功德、消災解厄、祈福延壽而做。也不是買動物來做法會,然後任意釋放棄置。有些人無明薰心,聽信郎中蠱惑、誇大放生功德,放生魚、鳥、龜、毒蛇。生意人見有商機可圖,便捕捉或飼養繁殖以販售。放生不擇適當地點,導致破壞生態平衡,屢遭民眾檢舉,引起政府單位與動物保護團體的關切。凡此已令放生之神聖蕩然無存,救護眾生的慈悲精神變質,對佛法形成莫大的壓力與曲解。
不僅台灣,據報導,香港每年大約有68萬至105萬隻鳥雀被放生,然死亡率高達75%。購買人工養殖的鳥雀或魚類,任意釋放,造成不適應野外生活而大批死亡,污染環境。或將淡水巴西龜放入海水,反造成傷害,違反了護生的初衷。
所幸,政府已關切此一商業放生行為,適時導正錯誤放生活動;為免世人因噎廢食、抹滅良善放生教育,因而特別提出放生護生之義涵。
殺生是五戒第一戒所不許。「放生」是「不殺生」的積極實踐。不殺害有情眾生之外、應進而饒益利他。搶救刀口下、罟網中掙扎的生命。略說是動物,詳說是被困在煩惱苦海中的輪迴眾生。
動保人士多數呼籲關懷流浪貓狗,卻忽略了雞鴨牛羊。一樣是生命,為何有些是寵物?有些淪為食物?有些被珍惜,保育禁獵;有些卻被蹂躪,殺生取命,視為理所當然。鑑此,洛本天津仁波切倡導積極護生,保護山林萬物。
噶瑪寺鄰近公路幾攤土雞城,活雞現殺。為救度這群待宰雞隻,免於殺身之苦、炭火煨烤之難,我們舉辦多次放生法會。奈何,對於商業繁殖場大量的雞隻,以及面臨烹殺的無量肉品動物,實在無能為力。只能呼籲大家減少殺生之惡、成就護生之善!畢竟有需求,才有市場。有饕客,才有現宰烤雞。雖無法要求業者放下屠刀,但可適時救渡若干。
買回來的雞,仁波切與喇嘛僧眾為彼誦經祈福,賜予甘露水,願彼早日超脫畜生道!以此功德迴向:往來南新公路者,出入平安,無有車禍意外。見寺見佛像者,種下解脫之菩提種因,究竟成佛。來不及搶救的雞隻,祈願牠們也能出離畜牲道,轉世為人並發願修行!最後將這些幸運的雞,送到龜丹私人農場,繼續餵養直至老死,而不是到處釋放,破壞農作物,或又遭人濫殺。這是我們跟一般放生團體不同之處。
立法通過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,然而收容所空間、糧食、動物醫療等資源仍不足,許多動物面臨飢餓、傷病之苦。噶瑪寺放生法會,採購貓狗飼料,誦經修法甘露加持之後,贈送動物保護收容所,實踐護生慈悲精神,避免錯誤放生對自然界的危害,也能對弱勢無援的毛小孩,予以實質幫助。慈悲護生,更需要智慧,讓動物遠離恐懼與傷害,快樂無憂安度此生。
大寶法王噶瑪巴泰耶多傑,在台成立利他基金會,其主旨亦是期勉我們以慈愛生命為最,尊重、保護、救贖;如同佛陀救度全人類,法王亦是畢生致力於拯救生命離苦得樂啊!尤其在世界時局動盪,戰爭頻傳、自然災害日益嚴峻的不安年代,要平息眾生業障與暴戾之氣,唯有慈悲與善良柔軟,才能免於劫難!我們每一個人,都有責任凝聚善念,化為具體行動,改變地球的氛圍。放生護生,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。
為了安置、保護、照顧從刀口下搶救回來的動物,需要大片土地。仁波切護生如己命,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原本隱居山林,興建農舍的計畫,因此戛然而止。農舍不蓋了,省下來的錢,可換取更多動物的生命,給牠們遠離恐懼的終老樂園,也成就菩薩修行的道場。懇請支持護生計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