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87年本會成立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,原址設於噶瑪寺。以佛陀初轉法輪聖地「鹿野苑」為機構命名,象徵佛的慈悲智慧,將引導孩子邁向覺醒之路。成立之初,安置輔導未成年遭受性剝削個案。89年,少年事件處理法公布施行,應臺灣高雄少年法院陳院長美燕請託,開始安置輔導非行少年。
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的收案輔導對象,曾包括「兒童與少年保護個案」、「非行少年」、「未成年遭受性剝削」等。因個案增多,97年2月16日在玉井劉陳興建新址,計有:辦公大樓、苑生宿舍15間(共計30床)、教師宿舍、視聽演繹廳、多功能教室、電腦網路中心、圖書館、專業烘焙教室、諮商室、佛堂、餐廳、廚房、園藝治療花園、動物治療區等建築空間。101年7月18日從噶瑪寺原址搬遷至玉井,新址正式啟用。
107年2月暫停休苑。董事會決議鹿野苑停收非行少年,畢竟非行轉向牽涉太多專業,已非一般社工所能勝任。因應大環境驟變,鹿野苑未來除為受虐兒少服務之外。我們將朝多元化兒少保護進展。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,勇敢做自己卻無法取得家人認同。因而身心遭受巨大影響而逃家逃學。我們將廣開善意接納之門,給予必要協助與輔導。積極協助少年法庭,除了法之外的溫情,共同協助少年成長。
109年6月更名為「蔣揚少年之家」,將再度收容安置迷途少年,保護他們步向正軌。
曾經受創的兒童少年,在鹿野苑的輔導照顧下,許多個案有明顯進步。根據離苑追蹤紀錄顯示,有的成為專業寵物美容師,也有任職於台南科學園區,有的已上大學,有的已結婚生子……。而苑內最成功的課程,是民國100年起辦理的「烘焙教育訓練」,輔導其參加丙級技術士「烘焙食品麵包類」技能檢定,十餘人全數通過術科檢定;半數以上苑生通過學科測驗,順利取得證照。民國103年到105年,每年苑生約取得六、七張烘焙證照。若加上美容、美髮、中餐、餐服等領域,則高達幾十張證照,展現令人欣慰的潛力與才華。
探索孩子的潛力,培養專長,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向上的動機,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。而在升學方面,也有亮眼成果。
咩咩:在苑期間,考上中華醫事科技大學,已能自立更生。 小晴:輕度智障,卻能在班上學業成績名列前茅,發揮不可思議的潛能。 阿香:為了回饋鹿野苑的呵護,立志成為社工師,考上某大學社工系。 小丸子:推甄上台南高商。
每一顆種籽,本身就有發芽成長的天賦。只要不剝奪土壤、水份和養料! 鹿野苑的孩子,以千辛萬苦的成長歷程,見證了生命的珍貴價值!
這些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,看著他們進來鹿野苑,幾經波折,順利離開時,內心著實有著深沈的擔憂,卻也只能深深祝福。不論緊急短期庇護、或長期安置的個案,甚至已經離苑的孩子,我們始終倾全力支持、守護不離!105年,結案離開多年的苑生們,想念 仁波切、想念這個家,相約回寺。她們說:
阿芳:仁波切就像我們的父親、大家長。對我們很好,很關心我們。 跟他聊起天來,就是很熟悉的那種感覺。總是想多一點時間,跟他聊聊天。 我們大家都很尊敬他! 雲兒:最感謝的應該是仁波切啊! 如果沒有仁波切,就沒有鹿野苑。 如果我們沒來鹿野苑的話,現在不知會是怎樣? 因為有仁波切,才有現在的我們。 否則現在的我們,可能還在外面流離失所! 小寶:我是國小六年級就來鹿野苑。老師幫我找學校上國中、高中。 我最感謝的就是仁波切,改變我的一生。 如果沒有鹿野苑,我真的好怕跟我家人一樣, 靠著資源回收、領補助過生活,躺在那邊好吃懶做。 我現在上大學了,一切都很好,正常了! 米蘭:我經常回噶瑪寺,寺裡有我要的平安寧靜,仁波切就是我的心靈依靠。 胖妹:我們在鹿野苑是被呵護的。 以前我想吃什麼,菜單寫一寫,仁波切就讓廚師幫我們煮好了。 現在在外面,什麼都沒有,要自己想辦法。我覺得在鹿野苑時好幸福喔! 我好想回來! 大家異口同聲:我也是! 雲兒:我超想回來的!
鹿野苑雖有許多輔導成功個案,然而一旦回到原生家庭,或再度交友不慎,是否不被影響很難說。我們無力改變整個大環境,就像園丁可以定期除草施肥,把花園給呵護照料,但無法阻擋四季變化,以及驟然的風霜雨雪。但願我們以佛法為這些少年種下的善根,能幫助他們在未來,面對該承受的業力時,能把持良知,不再迷失。也期待社會能給予非行少年更多寬容與接納。
非行個案十分複雜,已不是提供吃住等基本需求所能輔導成功的,還需要教化。但教化不是對他們說長篇大道理,也不是僅僅予以安慰。究竟,怎麼做,對他們才能有真正的幫助?總讓我們日夜思索。
安置機構存在的價值與作用,是否真能減少社會問題?如何與社政單位相輔相成、發揮功能?機構僅有生輔員與社工兩項資源,絕難勝任輔導工作。非行少年,由於家庭受創,多數有情緒管理問題,必須尋求精神科診治。十幾年造成的心靈創傷,怎麼可能在安置的兩年內復原?如果是短期三個月安置,更是困難。在心理師,甚至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下,尚且未必有足夠時間治癒,何況是社工所學?
機構成立的出發點,是協助政府推動兒少輔導工作。但機構要面對政府的評鑑,寫不完的報告、開不完的會,在人力物力時間都十分吃緊的狀況下,而苑生狀況無時不刻都會發生,必須全天候照顧,更是高難度挑戰。生輔員三班制與週休二日等休假輪班制,苑生認人不認機構,也造成生輔員無暇連貫照顧苑生。諸多人力結構問題,實在不是機構所能負荷承擔的。
二十年光陰飛逝,大環境驟變,法令規範越加周延。性剝削條例,安置以中途學校為主,像鹿野苑等機構僅能收容緊急安置。兒童少年保護安置,則以寄養家庭為優先。法院非行少女案件數量不足等外在因素,導致機構收容案量亦不足,輔導難度卻劇增,已非當初所能預見。
社工與生輔人員之訓練及穩定不足。全日型機構,已非時下年輕人工作的優先選擇。加上諸多勞檢、工安等等內部困難,讓我們不得不審慎評估。107年元月董事會議中,決定暫停服務,重新檢討因應之道,只要政府有需要,我們將盡最大努力共同克服困難。轉向服務,將以有限資源謀求兒少之最大福利。期望重新調整腳步再出發!
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,105年台灣受虐兒少通報數高達54,597件(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位疑似受虐兒),開案9461人。同年有127名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,因受虐而在通報後死亡。而安置機構床位不足,就算評估必須立即安置保護,也苦於資源匱乏,造成受虐兒少的重大安全危機。醫生痛訴:「被通報N次的受虐兒,照樣被打死!」為了讓心碎的悲劇不再發生,我們一定要挺身而出、捍衛兒少生存的權利。
未來鹿野苑,將致力於受虐兒保護,使免於暴力、邪惡與恐懼,讓他們身心健康、快樂平安的長大!對這群不幸的孩子,祈禱直至他們羽翼豐滿之前,都有貴人守護不離。您的溫柔慈悲,如月光照亮黑夜,不僅是布施,更是療癒受創的心靈。誠摯邀請您,憫念兒童青少年痛苦的遭遇,給哭泣的孩子一個溫暖的臂膀!鹿野苑,謝謝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