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山之珍
發布日期:2006/10/22  
 
寶山之珍

慕名而來的訪客
  10月18日下午,「台南縣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」前來本寺,召開95年度第3次會議。兒少促委會以台南縣長為主任委員,聘請台南縣市產官學界的德高望重者為委員。 仁波切身為宗教精神領袖,所創辦之蔣揚慈善基金會長年關懷兒童及少年的福利,貢獻卓著,因此獲聘為委員之一,備受敬重。


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在本寺有章堂召開會議

  該會的委員們仰慕 仁波切盛名與噶居寺之美,本次會議特別安排前來本寺召開。會議地點在有章堂,由主任秘書孫重輝先生主持,與會人士有 仁波切、許美女委員(台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)、陳榮枝委員(社會局局長)、江承曉委員(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工系老師)、陳柏志委員(青少年兒童關懷協會前理事長)、陳坤生委員(牧師、加利利希望之家總院長),以及相關局室的委員代理人與承辦人。蔣揚基金會的老師們帶領學員,為所有與會者服務茶水和點心。

飛躍
  會議圓滿後, 仁波切向大家介紹有章堂正中央的裝置藝術:「當初取得完整的樹幹,沒想到高度超過一層樓,設計師不知道如何是好。有一天,我夢到樹幹往上飛,寓意深遠,於是我把樹幹截成兩段,下段安置在一樓,上段懸吊起來,命名為「飛躍」。走過木橋時,往下能看到挺直的樹幹,雙腳好像騰空,如履薄冰,這意味官做得越高,責任也越大。」貴賓們聞言,紛紛起身仔細端詳,但是不太敢踏上木橋。 仁波切攜著主任秘書的手,穩穩走過木橋,部分貴賓見了,也隨行跟進,心裡不免還是戰戰兢兢的,果然是如履薄冰啊!


主任秘書走上木橋,體會如履薄冰的感受。

  出了有章堂, 仁波切親自為貴賓導覽噶居寺的珍寶。這一趟導覽,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精彩,隨行弟子有幸恭逢其盛,獲益匪淺。以下跟大家分享尋寶訪珍的歡喜。


導覽之行由此開始

臥佛壁畫

  進了法王殿,訪客的眼光落在玉石鑲嵌佛傳壁畫上。玉石鑲嵌為 仁波切創新的壁畫形態,首先請西藏畫師以黑墨勾勒,接著彩繪成圖,最後遠赴大陸鑲嵌天然原玉。 仁波切介紹道:「這一幅是臥佛,描述釋迦牟尼佛示現入涅槃。畫面上方的菩薩神色自在,下方的出家弟子卻哭得肝腸寸斷,這是因為凡夫以死亡為苦,菩薩則了達生命的實相,生死一如。」

木雕羅漢的呼吸


羅漢微微張嘴,神態逼真,讓人彷彿真的感受到羅漢的鼻息。

  壁畫前的高桌上,供奉著十六尊木雕羅漢。 仁波切說:「這十六尊羅漢的造型有別於傳統,表情是根據經典記載而抓出神韻,身穿西藏僧袍,象徵藏傳佛法來台生根。每一尊羅漢都是現代真有其人,我們找出特殊的人,拍照起來做為摹刻對象。這一尊是我最喜歡的,命名為『呼吸』,因為站在這尊羅漢面前,可以感受到自己跟羅漢同一呼吸。」

奇蹟所成的佛像


所有人在大佛面前都必須仰頭而望,內心自然謙卑起來。

  再往前走幾步, 仁波切介紹:「這是世尊說法像,代表佛法常住人間。」

   「哇,好大的佛,有多高呢?」「佛的臉看起來好年輕。」「用什麼材質做的?」仁波切答:「佛像有16公尺高,是台灣最大的室內銅佛。這是佛陀35歲時的容貌,光是佛首就有六公噸重。」訪客聞言,一陣驚嘆。

   社會局局長陳榮枝先生早就耳聞 仁波切先做好法王殿的大門和天花板,之後才開始鑄裝大佛,這次正好當面詢問 仁波切是怎麼做到的?對於這項奇蹟, 仁波切只是哈哈一笑,沒有說明隻字半語。 上師的謙虛,由此可見。

護法室
  護法室旁的牆上有一幅唐卡,引起訪客的好奇。更令他們不解的是,護法室門框上刻了許多骷髏頭。 仁波切說:「護法是保護傳承的弟子,現惡相是為了調伏惡人,令其息心向善。骷髏頭讓人望而生畏,不敢隨意進入;再者,骷髏是過去的人,也是我們的未來。一般人忌諱死亡,但是佛教對生死看得很通達。」從這短短的說明,訪客們了解到藏傳佛教的教法遠勝於世俗的見解。

  主任秘書料想 仁波切可能收集了很多古唐卡,於是提出詢問。 仁波切答:「是的,我有很多珍貴的古唐卡。只要有機會,我願意把所有唐卡拿出來展覽,跟眾人分享。」 上師無私如是,只待善緣成熟。

會搖鈴的佛像


仁波切介紹蓮師,畫面右方的壁畫是蓮師唐卡。

  下一站是蓮師樓。 仁波切說:「蓮師是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,因為蓮師把佛法傳入西藏。第一佛則是釋迦牟尼佛。蓮師開光那天,佛像手中的鈴搖響了三次,可是查證之後,那天左鎮的地震記錄明明只有一次。」

  會搖鈴的蓮師佛像,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啊!您是否想到,那天的地震記錄或許是地神來禮佛所引發的呢!

佛陀的珍珠袈裟
  上樓之後, 仁波切為大家介紹八大傳承的壁畫,其中第三幅的主尊是達摩。眾人一聽,不禁感到詫異:「中國人所描述的達摩都是光頭加落腮鬍,怎麼這幅壁畫裡的達摩頭髮很長?」仁波切說:「其實達摩終生沒有剪髮。大家要有一個觀念,並非所有的出家人都剃髮,也並非所有光頭的都是出家人。」

  接著,仁波切帶領眾人來到佛龕正前方,瞻禮全台灣唯一穿珍珠袈裟的釋迦牟尼佛。「這件珍珠袈裟是我們的志工一顆一顆用手串起來的。」訪客一聽,紛紛趨前仔細端詳,不住的點頭,表示讚嘆。


瞻禮全台灣唯一穿著珍珠袈裟的釋迦牟尼佛


龍布真品
  再上一層樓,來到貴賓接待室,牆壁上有一幅顏色鮮黃的裱框作品,上面繡了許多生動靈活的龍,一看就知道皇帝穿的大龍袍布。 仁波切介紹:「這是清朝皇帝送給達賴喇嘛的龍袍用布,布緣有江南某某織造廠的字樣,本來收藏在布達拉宮,因緣際會來到這裡。我把這塊布折疊起來,加上裱框。」沒想到,在左鎮山區可以見到如此稀有的歷史文物真品,訪客們驚訝不已!


這幅裱框也是龍布真品,紅色,繡龍的圖案較小,與黃色龍布來源相同。

永遠不落的太陽
  仁波切打開一扇門,視野立刻開闊起來,可以遠眺優美的山景,近賞高雅的盆栽。時值黃昏,陽光柔目,山風清涼,處身在法王殿四樓的露台上,好像真的可以飛騰上天,讓人快活極了。

  主任秘書得知眼前姿態脫俗的盆栽都是 仁波切親自照顧的,稱讚之餘,順便提出商請:「我們正好在準備一個展覽計畫,可以跟 仁波切借來參展嗎?」此言一出,現場立刻笑聲連連。


主任秘書趁機向 仁波切提出盆栽借展之事,大家都笑了起來。

  另外一提,貴賓接待室有座立燈,燈中有一團紅光。經 仁波切介紹,方知紅光是太陽,而且無論從那個角度看,永遠是日出景象,可謂日不落之燈。許美女委員問:「那不就違反自然之理了嗎?」 仁波切笑答:「心中的太陽永遠不落。」許委員意會到 仁波切話中的智慧,含笑點頭。

能屈能伸的智慧
  下樓之際,主任秘書特別駐足在雕花木窗前面,欣賞精細的雕工。沒想到,噶居寺的窗戶也蘊含了不平凡的智慧。 仁波切介紹:「窗戶的插梢是我自己設計的,可以伸直,也可以彎成兩截,有能屈能伸的意思。」訪客們聽了,個個睜大眼睛,對 仁波切的才能和巧思佩服不已。

木雕之美
  離開法王殿之前, 仁波切為大家介紹天花板的梵文真言木雕,貴賓們再度抬頭仰望。說起梵文,懂的人沒幾個,不過無妨,只要目之所及,自然獲得加持,這是諸佛的功德。

  出殿之前,訪客注意到大門的木雕也是一項精品。 仁波切說:「大門上的卯釘並不是刻好之後才加上去,而是用單一木材雕出立體圖案。」訪客聞言,再度點頭讚賞。有人問:「這是找哪裡的雕刻師刻的?」 仁波切答:「台灣本土的雕刻師。」

  許多弟子知道, 仁波切在開山建寺的同時,也有心透過佛教建築來保留台灣當代的工藝成就。許多創作者、藝師都因為承接噶居寺的藝術工程而更上一層樓,因為在 仁波切的指導下,他們的工作不只是完成一個作品,而是成就諸佛菩薩的淨土。 仁波切的恢弘氣度感染了藝術家,於是藝術家化身成 仁波切的手,創作出超凡的作品。


貴賓抬頭仰望天花板真言木雕,畫面左側是法王殿木雕大門。

參觀鹿野苑
  離開法王殿之後,大家漫步在桂樹夾道的石徑上,前往鹿野苑關懷之家,實地認識 仁波切為了安置特殊兒童和少年而創辦的機構。

  才剛抵達時,正好遇到學員要前往餐廳用餐。學員合十問候:「仁波切好,客人好。」訪客也歡喜回應。

  參觀學員的起居地點時,訪客見到房間裡的每樣東西都乾淨整齊,牆壁、門上各有裝飾品。讓訪客發笑的是,門上有一行學員寫的字:「鹿野苑真是好,來的人都不想跑。」

  來到四樓的視聽大教室,訪客見到窗台邊展示著學員的各種手工藝作品,有軟陶書籤、名片夾、鏡盒,以及麵包土創作、禮品包裝、毛線編織、壓花杯墊……等,紛紛聚過來欣賞,對作品的精巧稱讚連連。

  許委員說,從鹿野苑的硬體設施,可以看出 仁波切對學員的重視。 仁波切表示:「政府的補助有限,機構本身投資很多經費。這些孩子在外面得不到尊重,我希望他們在這裡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,所以提供好的物品器具給他們使用,透過環境和日常生活來薰陶他們。」許委員聽了頻頻點頭,肯定 仁波切的做法。


夕陽西下之際,漫步在桂樹夾道的石徑上,多少塵勞卸落心頭。


參觀學員的寢室


江承曉委員(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社工系老師)對學員的軟陶作品印象深刻,拿起一個名片夾來拍照留念。


訪客見到窗台邊展示著學員的作品,紛紛聚過來欣賞。

禪修之約
  參訪之旅在山門畫上愉快圓滿的句點,貴賓們握著 仁波切的手,深深表達道謝之意。他們說:「來這一趟,收穫真的非常豐富。」

  主任秘書和社會局局長雙雙提議,請 仁波切為縣政府的主管和員工開辦禪修課程,帶領大家寧心滌塵、增長智慧,以便為縣民提供更好的服務, 仁波切歡喜允諾。於是,貴賓們帶著滿滿的收穫揮別寶山,期待禪修之約相聚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