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中迎客來 | ||||||||||||
![]() | ||||||||||||
文/編輯室 | ||||||||||||
領隊吳老師表示:「研習營是由外交部主辦,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承辦,參加培訓的學員都是在校菁英,加上工作人員,一共有三十多人。蔣揚基金會對我們一點都不陌生,因為所長常跟我們說蔣揚有多好、鹿野苑關懷之家又有多好。由於所長非常推崇蔣揚,因此我們特別安排學員來參訪。這次來訪之前,我心裡一直想,一定要請 仁波切加持,沒想到接到電話說 仁波切臨時有事出國,我好失望喔!」吳老師的話,讓大家笑了出來,現場氣氛一片輕鬆。
精進師說:「看到大學生,回想起自己15年前的大學生活。我在大學時代接觸到噶居寺的開山上師、蔣揚的創辦人 洛本天津仁波切,他的慈悲和智慧非常活潑,是學校的課程學不到的,讓我生起追隨之心,沒想到一腳踏進了非營利事業,這是始料未及的。」 精進師接著介紹「蔣揚」二字的含意與基金會的種種業務。對於來訪的大學生而言,藏傳佛教是陌生而新奇的,而一位宗教導師從事照顧街友、雛妓、非行少年、受虐婦女和保護個案的社會福利工作,更是讓人難以想像,因此同學們都聚精會神地聆聽介紹,許多人更是振筆疾書,記下聽到的訊息。 蔣揚志工也跟大家分享:「讀台大心理系時,我認識了 仁波切,當時對藏傳佛教一無所知,從零開始學習;讀研究所時,繼續追隨在 仁波切身邊。之後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,我參與蔣揚的工作,這是 仁波切給我學習的機會。」
「蔣揚一開始是提供急難救助和清寒獎學金,二十年來,服務的層面越來越廣,也獲得許多單位的肯定和鼓勵,這一切成果都來自於 仁波切的精神領導。」 哇!仁波切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?他所弘揚的精神又是什麼?為了回應這兩個問題,蔣揚專員特別播放〈喇嘛廟〉DVD,讓青年學子透過影片認識 仁波切和他的慈悲精神。 影片欣賞之後,有同學提問:「為什麼 仁波切選擇在左鎮開山?」精進師說明:「 仁波切說過,這裡曾經是龍王請佛說法的地方。登上法王殿的頂樓之後,可以清楚的看到,這附近的地形好像一層層蓮瓣,法王殿正好就在蓮蕊的位置上。」
一位成大的女同學問:「我聽過西藏人有卡達,可是不知道卡達是什麼。」蔣揚志工除了口頭說明之外,也結緣一條卡達給這位女同學,她欣喜不已,說:「有機會一定要來獻卡達給 仁波切,請 仁波切加持。」之後又寫下電話和電子郵件信箱,希望收到 仁波切的每日法語。 另一位男同學跟蔣揚志工說:「學姊,我是台大政治所的學弟。這是我的名片,希望可以收到蔣揚和噶居寺的訊息。」
一進入法王殿,同學們主動頂禮在七佛座前,對殿內的佛教藝術驚奇不已。當大家得知噶居寺的所有殿堂建築、佛像,都是 仁波切一手規劃、主持製作時,紛紛露出讚嘆的神情。 領隊吳老師說:「好幾次我都想見 仁波切,不巧都被派到其他任務,跟蔣揚擦身而過,這次終於真的有機會來參訪,沒想到 仁波切卻出國!我一定還要再來,請 仁波切加持。」
轉出法王殿,走在彎彎的山徑上,身旁的美人蕉高挺有精神,葉子又大又翠嫩,一下子攫住了眾人的眼光。精進師說:「噶居寺的清晨、白天、黃昏和夜晚,各有不同的風貌美景。」同學接口說:「現在就非常非常漂亮了。」 回程走到山門時,領隊詢問蔣揚專員:「蔣揚有沒有網站呢?好幾位同學在問。」專員說:「有的,蔣揚和噶居寺都有網址,報導很豐富,大家手上的《蔣揚年報》後面就有網址資料,歡迎大家上網訂閱電子報。」 同學們上車之後,倚著車窗,頻頻跟蔣揚執行秘書、專員、精進師和志工揮手道別。雖然車窗玻璃滿是雨珠,年輕學子們的笑臉依然清晰可見,心靈交流盡在不言中!再會,再會,親愛的年輕朋友們,願這一趟參訪蔣揚的收穫,為您的研習之旅帶來歡喜和信心,衷心期待下次再相逢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