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的鹿野苑
發布日期:2006/8/18  
 
幸福的鹿野苑

點圖放大

81,東海大學社工系曾華源教授、2位研究助理、內政部兒童局李祖敏專員等4人,為配合內政部兒童局辦理「法院裁定少年轉向安置機構輔導服務之研究」蒞臨本會,專訪董事長  洛本天津仁波切,以及安置於鹿野苑的三位非行少女。

 

以下是專訪紀要:

教授:目前還不是很了解各機構的狀況,希望能取得各方建議,同時也接觸個案,了解孩子的狀況,收集問卷。

仁波切:歡迎各位的到來。
一開始鹿野苑只安置未滿十八歲的性交易個案,大部分是從事援交。個案常說做第一次就被抓,其實不然,不過這表示她們尚有羞愧心。現在的個案則不一樣,羞愧感越來越淡薄。
後來之所以安置非行少年,是因為有些法官是佛教徒,為了佛法前來噶居寺,看到蔣揚的鹿野苑收容性交易個案,詢問是否有收容非行少年的可能,於是我們又多了一項服務。

教授:許多地方怕收非行少年個案。

仁波切:是的。非行少年是最難輔導的,這些孩子缺乏家庭的溫暖,成長環境不佳,中途輟學後,走上了歧途。
鹿野苑的輔導工作很不容易聘到老師,一來上班時間內幾乎要24小時服務,二來即使放了假,有狀況還要隨傳隨到。除非本身已經有宗教信仰、有奉獻心,否則一般人大多耐不住這份工作。
目前有許多流浪教師,教育部其實可以安排流浪老師來輔導這些孩子,讓他們有工作。

教授:目前的理念是不把個案隔離,而是讓個案融入社會,就讀中途學校。

仁波切:職業學校很健全,可以讓不愛讀書的孩子學習技藝。我們的態度是鼓勵學員向學,早上有老師開車載孩子去上學。

教授:除了照顧個案之外,安置服務有面臨到什麼問題嗎?

仁波切:鹿野苑的功能是保護,而非監獄,不希望孩子在這裡被束縛住。個案若是行為失當,通常先讓孩子沈澱一下,隔一段時間再處理。苦口告誡若沒有用,頂多安排到閉靜室。情非得已時,寫公文請法院告誡,再無效,就送交法院管束三天,之後再接回來。
這些孩子很社會化,懂得保護自己,也會觀察老師,要他們打開心防,除非讓他們有所感動。

教授:家庭跟機構配合、互動的狀況是如何?

仁波切:家長雖然會來訪視孩子,但不多,對孩子通常心存放棄。老師也會跟家長互動,說明個案在苑的狀況。
無論我們怎麼做,都無法取代原生家庭。但是原生家庭功能不彰,這是個難解的問題。

教授:這樣的狀況的確讓人有無力感。鹿野苑最多可以收到多少人?

仁波切:總床位是16床,目前已經飽和,因為除了非行少年,我們還有性交易個案、保護個案、婦女庇護個案。個案來自台南、嘉義、台東、屏東、雲林,甚至遠達新竹、台北等縣市,最多曾經收到21人,不過,超量收容僅能短期,長期則不可。
我們已經在玉井買了一千多坪的土地,未來可以提供更寬敞的收容空間。除此之外,山區有作廢的校舍,政府可以考慮撥給我們做為安置地點,只要加上安全措施就行。

教授:這需要縣市政府的配合。收個案的方式是如何?

仁波切:一般是觀護人先來,接著是法官。我們會讓老師跟個案談,告知本苑的生活作息,如果對方不反對,我們就收。

教授:假日有安排活動嗎?

仁波切:我們平常就安排許多術科課程,目前有6位術科老師,也有志工來幫忙。主要是營造整體氛圍,讓學員感受這裡的和善。

教授:有沒有宗教課程?

仁波切:不多,我們尊重學員要不要禮佛的意願。不過下午有排一堂靜坐課。

教授:這個安排很好。孩子的心如果能靜,就比較能深思,行為會比較成熟。

仁波切:我們的學員離苑之後常回來,問過其他機構,他們說很少。

教授:有沒有實習生回來任職?

仁波切:很少,因為工作不輕鬆。不過偶爾也有人回來當志工。

李專員:男學員有沒有發生過性侵害事件?

仁波切:沒有,這一點我們很幸運!男學員的睡房是通舖,跟出家人生活在一起,一離開床位就看到佛像,心中自然產生戒律莊嚴。

 

訪談畢,  仁波切親自帶領訪客一一參觀廚房、餐廳、男學員的睡房和鹿野苑各樓層。

當時已近午餐時間,廚房正在準備學員的餐食。訪客對於廚房的寬敞和潔淨感到驚訝,對天花板的高雅頂燈也讚賞有加。  仁波切說,為了培養學員的氣質,特別買了進口高級瓷盤給他們使用。話說,剛開始學員很擔心打破餐盤,表示寧可使用普通餐具,可是一段時間之後,他們的動作自然而然變得輕柔、細心了。

進入二樓餐廳時,訪客們異口同聲的說:「哇!這裡真漂亮。」一旁的蔣揚老師說:「學員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之後,習慣每樣東西都乾乾淨淨、整整齊齊的,返家之後,看到家裡很凌亂,自認為有責任整理好,還說:奇怪,以前都不覺得亂,現在就看不下去。家長也很高興孩子跟以前不一樣,會主動做家事了。」

教授說:「環境能潛移默化人的心性,這裡簡直像五星級飯店。」仁波切表示:「我們是寓教於生活。」

參觀男學員的睡房時,仁波切提到:「學員結束安置、即將離苑時,所有老師和學員會在文殊菩薩座前,為他唸誦祈禱文,祈求菩薩賜予平安。」

仁波切親寫的祈禱文如下:

祈求聖文殊  今有○○○ 護佑下  知錯漸改過  傷口漸癒合
脾氣漸柔和  想法趨快樂   能思父母恩  感念師長恩 

從今至以後 文殊續護念
  在他憂鬱時 賜加持  在他哀愁時 
賜加持
莫再受傷害  一髮亦無損  文殊啊文殊 請可憐我  同為淪落人
 
賜與我勇氣  加持得智慧  依教我奉行

參觀女學員的寢室時,訪客交換意見說:「這裡的窗簾、寢具都很好,相信學員家裡的環境一定沒有這裡好。」一旁的蔣揚老師說明:「這裡的寢具、防火窗簾,都是  仁波切親自費心挑選的。」

言談之中,教授表示:「一般都是大型機構才會收容多種個案,鹿野苑的收容規模不大,個案類別卻不少,服務難度高,這是很少見的。這裡不僅環境很有特色,領導人的態度也非常正面、開放,這是最關鍵的一點。」

的確,鹿野苑的孩子是幸福的,  仁波切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,也教導工作人員以愛來對待學員。  仁波切說:「我們需要不斷充實自己,讓我們的慈悲如陽光般,自然灑落。我們不企圖改變任何一人,因為一切變與不變都是瞬息萬變。用這種心坦然面對每一個孩子,就等於是在供養每一尊佛,如是發心,就不會覺得有壓力,反而會更充滿智慧。」

鹿野苑處處有菩薩的慈悲和智慧,這裡是迷途孩子蛻變、成長的地方,願每一位在此駐足的孩子,帶著柔軟的心、堅定的腳步,站上嶄新的人生舞台,秀一場青春正飛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