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的鹿野苑 | ||
![]() | ||
以下是專訪紀要: 仁波切:歡迎各位的到來。 仁波切:是的。非行少年是最難輔導的,這些孩子缺乏家庭的溫暖,成長環境不佳,中途輟學後,走上了歧途。 仁波切:職業學校很健全,可以讓不愛讀書的孩子學習技藝。我們的態度是鼓勵學員向學,早上有老師開車載孩子去上學。 仁波切:鹿野苑的功能是保護,而非監獄,不希望孩子在這裡被束縛住。個案若是行為失當,通常先讓孩子沈澱一下,隔一段時間再處理。苦口告誡若沒有用,頂多安排到閉靜室。情非得已時,寫公文請法院告誡,再無效,就送交法院管束三天,之後再接回來。 仁波切:家長雖然會來訪視孩子,但不多,對孩子通常心存放棄。老師也會跟家長互動,說明個案在苑的狀況。 仁波切:總床位是16床,目前已經飽和,因為除了非行少年,我們還有性交易個案、保護個案、婦女庇護個案。個案來自台南、嘉義、台東、屏東、雲林,甚至遠達新竹、台北等縣市,最多曾經收到21人,不過,超量收容僅能短期,長期則不可。 仁波切:一般是觀護人先來,接著是法官。我們會讓老師跟個案談,告知本苑的生活作息,如果對方不反對,我們就收。 仁波切:我們平常就安排許多術科課程,目前有6位術科老師,也有志工來幫忙。主要是營造整體氛圍,讓學員感受這裡的和善。 仁波切:不多,我們尊重學員要不要禮佛的意願。不過下午有排一堂靜坐課。 仁波切:我們的學員離苑之後常回來,問過其他機構,他們說很少。 仁波切:很少,因為工作不輕鬆。不過偶爾也有人回來當志工。 李專員:男學員有沒有發生過性侵害事件? 仁波切:沒有,這一點我們很幸運!男學員的睡房是通舖,跟出家人生活在一起,一離開床位就看到佛像,心中自然產生戒律莊嚴。 訪談畢, 仁波切親自帶領訪客一一參觀廚房、餐廳、男學員的睡房和鹿野苑各樓層。 當時已近午餐時間,廚房正在準備學員的餐食。訪客對於廚房的寬敞和潔淨感到驚訝,對天花板的高雅頂燈也讚賞有加。 仁波切說,為了培養學員的氣質,特別買了進口高級瓷盤給他們使用。話說,剛開始學員很擔心打破餐盤,表示寧可使用普通餐具,可是一段時間之後,他們的動作自然而然變得輕柔、細心了。 進入二樓餐廳時,訪客們異口同聲的說:「哇!這裡真漂亮。」一旁的 參觀男學員的睡房時,仁波切提到:「學員結束安置、即將離苑時,所有老師和學員會在文殊菩薩座前,為他唸誦祈禱文,祈求菩薩賜予平安。」 仁波切親寫的祈禱文如下:
參觀女學員的寢室時,訪客交換意見說:「這裡的窗簾、寢具都很好,相信學員家裡的環境一定沒有這裡好。」一旁的 言談之中, 的確,鹿野苑的孩子是幸福的, 仁波切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照顧,也教導工作人員以愛來對待學員。 仁波切說:「我們需要不斷充實自己,讓我們的慈悲如陽光般,自然灑落。我們不企圖改變任何一人,因為一切變與不變都是瞬息萬變。用這種心坦然面對每一個孩子,就等於是在供養每一尊佛,如是發心,就不會覺得有壓力,反而會更充滿智慧。」 鹿野苑處處有菩薩的慈悲和智慧,這裡是迷途孩子蛻變、成長的地方,願每一位在此駐足的孩子,帶著柔軟的心、堅定的腳步,站上嶄新的人生舞台,秀一場青春正飛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