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西藏夏瑪巴仁波切認證 「要做別人不做的事」
只要還有眾生受苦 就不會停下布道腳步
在台南左鎮噶瑪噶居寺開山布道廿五年的噶瑪天津仁波切,民國四十九年出生於台南縣永康,本名叫魏呈祥,八十年始被西藏法王夏瑪巴仁波切認證為轉世台灣,因小時候曾餓了三天,就默默許下要幫助窮人的心願,遂成立了蔣揚基金會、街友旅館等慈善單位。
噶瑪天津仁波切表示,他出生在台南縣永康市,家境很窮,祖父靠殺豬謀生,父親靠閹豬養活一家三位小孩,在他讀五專三年級時,就因家窮繳不起學費而輟學了,後來曾經到北部迪化街送布、到餐廳工作,一直沒有成家。
仁波切說,他小時候就覺得自己與佛界有不解之緣,經常用泥土塑觀音膜拜,而且經常在夢境夢見西藏白教祖普寺,廿六歲那年,就將多年工作所存的二百多萬元,買下台南左鎮噶瑪噶居寺現址,以一棟破舊的鐵皮屋修道,一直到現在的規模。
仁波切表示,他修道六年,西藏祖普寺的夢境出現頻率愈來愈高,卅二歲那年,藏傳佛教噶瑪噶居傳承攝政法王夏瑪巴仁波切,主動到台灣來認證,說他是第三世的噶瑪天津仁波切,他曾六度回到西藏祖普寺。
有了小時候餓肚子的經驗,仁波切到左鎮修道不久後,民國七十六年,就創辦了「蔣揚基金會」,透過信徒和志工,默默在全國各地照顧流浪的街友;八十七年受台南縣政府委託,成立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,幫忙政府安置非行少年、未成年交易個案、家暴受虐者。
仁波切說,「我們要做別人不做的事,修行唯一在利他」,他發誓要讓藏傳密教在台生根,只要台灣還有眾生受苦,他就不會停下布道的腳步。
「蔣揚」兩字 已成街友父母代名詞
「蔣揚基金會」是在民國七十六年,噶瑪天津仁波切,初到台南左鎮開山建寺時,認為很多事不能等有錢再來做,於是就向別人借了創會基金五百萬元成立的,「蔣揚」藏文的意思是「智慧」,是一個專門照顧潦倒街友的基金會。
基金會剛成立之初,一度遭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,早期,台灣民眾都把街友叫流浪漢,認定他們是一群好吃懶做的族群,但自認修道就是要救眾生的噶瑪天津仁波切,並不在乎外界的看法,堅持要讓餐風露宿、失意潦倒的街友,得到尊嚴和溫飽。
基金會成立廿三年來,逐漸獲得各界認同,民國八十七年,台南縣政府並委託基金會成立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,專門替政府安置輔導犯罪的非行少年、未成年性交易個案、家暴受虐者;最近兩年,又成立了街友旅館;「蔣揚」這兩個字,已經成為街友父母的代名詞,很多街友都是在基金會的照顧之下,逐漸找回自己的尊嚴。
仁波切說,基金會下的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的鹿野苑,就是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,在這裡有學校般的規律作息和課程,包括有美容美髮、衛教課程、法律常識、舞蹈韻律、西點烘焙等課程,每一個到鹿野苑的學生,都和仁波切有深厚的感情。
蔣揚基金會除每日提供街友三餐和洗澡地點外,更值得一提的是街友旅館,成立近一年多來,這裡已經收容過上千人次的街友,特別是那些年老傷病的街友,更有了休憩場所,現在台南市的街友,被公認是全國最乾淨的,就是基金會長期運作的功勞。
《1/2角落日記》記錄非行少女心路歷程
蔣揚慈善基金會出版一本叫《1/2角落日記》的新書,採用繪本方式記錄了一位非法性交易的美少女,被少年法庭判決收容到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的成長日記,她無助、擔憂、害怕到心靈空虛的哀怨,每一頁都令人動容。
噶瑪天津仁波切表示,繪本裡的故事,採用大量繪圖,文字雖然很少但字字句句都是非行少女用記憶、用手寫下的真實事件,蔣揚基金會只是把她的心情,用日記的方式整合起來,再用圖畫、短句呈現給讀者們,目的是希望透過非行少女的迷惘和痛苦呈現,呼籲社會大眾多多關懷她們,讓她們回到正軌,繼續成長。
噶瑪天津仁波切說,鹿野苑關懷之家輔導的對象,目前包括兒童與少年保護個案、非行少年、性交易、婦女庇護等四大類,其中人數最多的是性交易個案,約佔五五%,收容個案中,自願者達八八%,年齡都集中國中階段,最令人心疼的是,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多半來自不健全的家庭。
由於她們欠缺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機會,才會誤入歧途,導致人生跌跌撞撞,在成長階段就遍體鱗傷,《角落日記》的非行美少女主角,用日記方式,記憶了她出賣靈肉的無助、心靈的空虛,到被警察查獲即將被帶到法院聽取判決的擔憂、害怕,句句哀怨,令人動容。
不過這本書的最後結局還是健康的,非行少女被少年法庭判決到鹿野苑關懷之家接受觀護與照顧,逐漸走出心靈陰影,她在日記最後結語表示,「謝謝你們,為我的夢想打氣,我看到了,下雨過後,總會在天際出現的彩虹。」
 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