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有一念慈悲心的時候,毋須執著亡者的意識有沒有離開?會不會起嗔恨心?即便有意識,亡者也不會起嗔恨,因為捨身是悲願。死亡是一般人不去想、也不敢去談的問題,但死亡真真確確是一種轉機。對世間一切還執著嗎?尤其對即將變臭的皮囊還眷戀嗎?如果能捨棄這些執著和眷戀,就證明了你有實在的修行概念,那種喜樂唯有自己知道。所以,蔣揚慈善基金會全體董事發起身後大體捐贈、器官捐贈,是值得我們響應的。
創辦人 噶瑪天津仁波切
成大肝腎移植小組的周醫師主講 | 民國90年,蔣揚慈善基金會開辦宣導大體、器官捐贈的服務,響應的人士包括董事、噶居寺弟子、一般社會大眾和街友。已捐贈大體的菩薩有7位,捐贈器官有3位。
經典記載,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,在行菩薩道的多生多劫之中,曾經無數次為了利益眾生而佈施自己的身體。佛陀的教導是:不要對色身起了過分的執著,但要珍惜、保護生命,善加利用色身來修行,這才是寶貴的人生。
吳女士談到罹患腎臟病的痛苦,面容憂悽。右為成大協調師。 | 許多街友受到蔣揚的照顧之後,對創辦人的慈悲胸懷心存感恩,進而學習創辦人的利他精神,願意以僅有的寶貴財產——自己的身體,做為對社會的回饋。已圓滿捐贈器官、大體的街友各有1位、5位,所捐贈的器官包括心臟、腎臟、部分肝臟、骨骼、皮膚、眼角膜等。在蔣揚的幫助下,這些街友不僅生前獲得了尊嚴和關懷,往生之後,也榮耀了自己的生命,因為他們成為醫學院學生的大體老師、受贈者的救命菩薩。
陳女士(左)分享接受腎臟移植的心路歷程 | 3月12日,本會於街友旅館舉辦「大體暨器官捐贈宣導講座」,邀請成功大學醫學中心器官移植小組的醫師、協調師、社工主講,解說器官移植的流程,同時也邀請兩位腎臟受贈者分享生命重生的喜悅。前來聽講的街友有20人,本會督導劉小姐、臺南市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賴炯明科長、遊民業務承辦人詹小姐也蒞臨參與。
講座中,周醫師表示:「目前有7、8千人正在等待器官捐贈。以洗腎病友為例,一週要洗腎三次,每次約四小時,相當耗費時間和心力。有些病友因為B型或C型肝炎,導致需要換肝。」
同學們認真聽講 | 什麼樣的個案可以捐贈器官呢?周醫師說:「需經過腦死判定,由腦科和麻醉科醫師共同確認。傳統的民俗觀念是死後屍體要保持完整,但已經有很多人可以接受器官捐贈的觀念。若要進行活體移植,捐贈人必須是五等親以內,而非有人需要就可以捐贈。」
器官移植小組的周小姐為大家說明:「去年捐贈器官的人有153位,這是愛心的延續。但是有很多人等不到器官就過世了,包括年紀很輕的病友。目前成大醫院可以做的移植項目有皮膚、骨骼、心臟、肝臟、腎臟。」
 賴科長(中 )與社會局同仁前來關心講座活動 | 吳女士是腎臟的受贈者,她說:「得腎臟病後,體內毒素上升,變得越來越瘦,吃不下東西,血壓不穩定,人感到很虛弱,皮膚癢。有一天,接到電話說有機會換腎,我馬上答應。換腎後,經過醫師護理人員的照顧,二十幾天就出院了。現在身體健康,沒有任何毛病,真的很感謝當初捐贈器官給我的人。」
第二位見證人陳女士分享:「我從八十三年開始洗腎。剛生病時,覺得人生沒希望了,每隔一天要到醫院洗腎一次,因為血管細小,時常要挨好幾針。我能走出心痛的悲情,是因為九十一年時換腎。當初我對換腎不了解,感到擔心,於是觀察腎友,也和已受贈的人電話聯繫、面談,他們給我心理建設。換腎後,我可以煮三餐,照顧家人,這是我人生的一大轉變。器官捐贈是生命的延續,功德無量,更是展現大愛的行為,創造人生的幸福。器官捐贈由健保給付,自己只需付擔特殊藥物和部分負擔。」
陳社工(左一)進行有獎徵答,左二為本會劉督導。 | 社工師陳小姐說:「腦死個案可以捐器官。腦死的人沒有呼吸、沒有心跳,完全是由機器維持生命現象。自然過往的人無法捐器官,但可以捐皮膚、眼角膜、骨骼。現在行政院衛生署推行『器捐卡』,對於簽署同意書的人,會給予『器捐卡』,並且在健保卡內註記。但這不代表萬一腦死,就可以立即開刀摘取器官,屆時仍會徵求家屬同意。大家拿到『器捐卡』之後,要在背面簽名,寫上身分證字號,並將自己簽署捐贈同意書的事告訴家屬,以便家屬未來能圓滿我們的遺願。」
陳小姐考慮到有人擔心器捐後身體被毀損,因此特別補充說明:「摘取器官之後,我們會將大體縫好,穿上乾淨衣物,以感謝、尊重的心,把他當作完整的人對待,致上敬意。另外,有的人簽完同意書之後反悔,要將同意書取回,也是可以的。」
醫生的理性說明加上受贈者的感性分享,讓同學們感受到無私利他的溫情,現場有14位街友、1位同仁、1位志工發心簽屬捐贈大體和捐贈器官兩種同意書,希望來日遺愛人間。
截至講座當日為止,共有222人簽署本會的「大體捐贈同意書」,其中88人是街友;「器官捐贈同意書」的簽署者有229位,其中81人是街友。
蔣揚有愛,禮讚生命,請大家響應捐贈大體、器官的慈悲行動,讓個人的生命之河繼續流長,遺愛造福人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