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友同學回家吃飯  街友同學回家吃飯
發布日期:2007/5/14  
 
街友同學回家吃飯
文/街友旅館蔣老師

  飯前持誦真言,感謝師父。  
  96年1月起,街友旅館提供冬令夜宿服務,創辦人慈示:「午、晚餐為街友準備五菜一湯一水果。」於是街友旅館調整供餐方式。1月10日起,街友在夜宿地點合桌用餐,自行挑選同座的夥伴,每餐席開三桌。

  新的供餐方式,帶來了新的互動契機。以往同學們領了便當就各自離去,彼此不甚相識。合桌用餐之後,大家從點頭之交,慢慢發展出更進一步的交情。用餐時間有了同伴,飯菜吃起來比以前更香了!

  開動用餐  
  蔣老師從街友同學們的用餐行為之中,觀察到人心之別:有人趕著添飯夾菜,有人只要白飯加湯就滿意了;有幾位同學每次飯後都留下來善後,有些人只要被點名做事就發飆。

  「不公平!」部分街友同學抗議著,希望回復以前發放便當的方式。有一天,部分街友同學在夜宿地點聚賭,蔣老師獲得通報之後,每晚12點不辭辛勞地前往關心、巡視,喚醒了部分街友的良知。台東老兄一聲怒喝:「師父如此厚愛,我們良心何在?」從此,共住在夜宿地點的同學們互助合作,彼此相安無事。

  志工協助端菜、打菜  
  三月底,冬令夜宿圓滿了。難道就這麼回到以前在公園發便當的日子嗎?同學們好不容易才建立起友誼呢!

  街友旅館在公園發放便當,用意是避免街友為了個人生存而製造社會問題,可是部分街友隨意丟棄便當盒或殘羹剩餚,造成公園髒亂,反而引來負面印象,創辦人一直為此憂心。蔣老師心想:延續冬令夜宿期間的供餐方式,如果把街友帶回街友旅館吃飯,或許可以解決髒亂問題,還可以節省一筆餐盒開銷。於是,街友旅館試辦「街友同學回家吃飯」,街友旅館的辦公室便是同學們的餐廳。

  餐畢,同學清掃地板  
  剛開始,街友們難改獨行的作風,希望領便當就好。蔣老師半鼓勵、半強迫,總算把他們一一帶回家了。肢體殘缺或行動困難的街友,則由其同伴或蔣老師外送便當。

  由於街友旅館的辦公室空間有限,一次只能擺下一桌,因此同學們分三梯輪流進餐。早來的人,則先幫忙整理環境。

  用餐時,同學們須使用公筷母匙,飯後自己清洗餐具,輪到第三梯的那一組負責善後,包括洗盤子、擦地板。就這樣,同學們又開始彼此互動了。

  63歲的同學認真拖地板  
  「家」的溫馨、親切的問候,果然是有感染力的。同學們每日兩次前來本家用餐,改變了終日泡公園等便當的習性,減少群聚滋事的情況,洗澡的次數也比以前多了,而且跟蔣老師接觸的時間增加,有助於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問題。除此之外,吃多吃少自行決定,既不會浪費食物,也不會給公園帶來垃圾,同時免受蚊蟲侵襲,真是好處多多!漸漸的,街友不再表示只想領便當了,取而代之的是互助合作的相處模式。

這位同學因車禍受傷,無法就業,可是
洗餐盤比誰都仔細。  
  常到公園運動的謝先生很關心街友,多次捐款給本家。日前,謝先生沒見到本家發便當,特別到街友旅館來探看,得知街友在家吃飯,說:「真替街友高興。傍晚時,公園裡好多蚊子啊!還是在這裡吃飯好。」

  慈悲的  上師關懷街友,想盡辦法照顧他們的身體和心靈,讓這群心病重重的遊子感受到家的溫暖,重拾人生希望。

  在天地之間,我們都是遊子,只不過我們是幸運的,有家可回、有親人可以依偎。創辦人說:「大部分的遊民實在不想過流浪、甚至被人歧視的生活,但他們有難言之隱。我們要幫助他們脫離,而不是讓他們耽於現狀。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回自我,重返家庭社會。」敬請贊助街友旅館,跟我們一起陪伴街友走向回家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