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與進修 |
![]() |
文/莊瓊瑛 |
民國87年大學畢業後,我便追隨 上師仁波切的利生志業,投入蔣揚基金會的社會福利工作。由於不是正科班出身,剛開始對於所從事的工作懵懵懂懂,憑藉的是ㄧ股熱忱、衝勁,以及想要助人的心。工作,就是我生活的全部。 隨著蔣揚服務的層面越來越廣,對象越來越多,個人深覺有必要再進修,以充實專業知能。民國93年11月,退輔會委請文化大學進修部開辦社工師學分班,我終於一圓進修之夢,每週利用週末上課。 大約一年之後,除了週末進修之外,還要進入社福機構實習。由於工作在身,我決定以鹿野苑關懷之家為實習機構,我想這是最能兼顧工作與進修的方式了。 雖說鹿野苑是我早已熟悉的地方,但實習生是一個新的角色、新的開始,讓我有機會從更深的角度,來看待以前沒有深思的問題。透過進修,我深刻體會到,社會福利工作不能空有熱忱、愛心,更要有專業素養、團體共識,畢竟很多服務非一人可獨力完成,而專業知識就像一把利器,可以事半功倍。 鹿野苑之所以與眾不同,是因為有一位特別的創辦人—洛本天津仁波切。 仁波切曾經說過:「用菩薩道精神,去別人不願去的地方,做別人不願做的事。」「透過社會福利工作發現自己,在學習犧牲自己的過程中擁抱他人,這是體認菩薩道最直接的法門。」 仁波切經常撥出時間指導工作同仁,對於服務對象更是用心良苦。他屢屢提醒同仁:「把這些安置收容的對象當作是自己的家人、小孩。社工輔導老師的基本責任是把自己的知識、經驗、愛心留給學員,學員不是給老師管的,而是讓老師愛護的。當學員感受到某位老師對他特別照顧時,老師所說的話對他將會是金科玉律,影響深刻。除了生活照顧之外,也要讓學員有所獲得,在安全的範圍內幫助孩子,不宜對孩子動怒。有些孩子的生氣是習慣,有些是為了博取關愛,應該告訴孩子如何表現才是正確的,而非以鄙夷、忿怒的心加以糾正……」 鹿野苑是一個充滿慈愛的地方,在這樣的氛圍中從事社會福利工作,是一份幸福,也是一份快樂,我很慶幸能在這個地方為孩子服務,也學習自我成長。 (編按:作者為鹿野苑輔導員,於93年11月就讀文化大學進修部社工師學分班,實習期間為94年10月至95年1月,95年2月取得結業證書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