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揚重建鄉土倫理 邀請左鎮耆老製作古早的年味—紅龜粿  蔣揚重建鄉土倫理邀請左鎮耆老製作古早的年味—紅龜粿
發布日期:2008/2/5  
 
蔣揚重建鄉土倫理
邀請左鎮耆老製作古早的年味—紅龜粿

楊奶奶(前鄉長楊子祥的母親)指導蔣揚的孩子們做紅龜粿。  
   除夕前幾天,蔣揚基金會的創辦人暨噶居寺開山上師 噶瑪天津仁波切,邀請左鎮耆老、爺爺奶奶來到噶居寺,教導蔣揚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的學員們製作紅龜粿。在這座藏傳佛教寺院,大殿裡有西藏喇嘛在修法,廚房則製作台灣本土古早味的「紅龜粿」,構成鮮明有趣的對比畫面。

  噶居寺是蔣揚慈善基金會的所在地,在左鎮開山二十二年來,與鄉親們和睦共融,互動友善。前鄉長楊子祥先生的母親和阿姨,蔣揚的孩子尊稱為楊奶奶、簡奶奶,以及前鄉長吳茂周先生的妹妹吳秋美、吳敏花、吳敏琴、吳敏鑾(左鎮村長夫人),和左鄰右舍的耆老們,受邀來到噶居寺,教導安置於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的孩子們製作年節應景紅龜粿。包上紅豆餡,蓋上造型有趣的粿印,壽龜、壽桃就成形了,老老少少同聚一堂,說說笑笑,好像回到古早時代準備過年的情景。

  噶居寺左鄰右舍的阿嬤們也一起來做粿,老幼同親。  
   蔣揚創辦人噶瑪天津仁波切表示:
  在四、五十年代以前,物資缺乏,一個蘋果要切好幾片,全家人分著吃;年節的佳餚更是得來不易,但人們在貧窮中,懂得奮發打拼、知足感恩惜福。年前製作紅龜粿,祭拜祖先神明之後才能吃,這樣的文化蘊含著台灣精神和孝親倫理。

  現在的新新人類喜歡麥當勞速食,對傳統古早味的糕點沒興趣。其中的隱憂是,敬天法祖、孝順長輩、敦親睦鄰等傳統倫理,正在式微!以及價值觀的扭曲、物質欲望的氾濫。

  以前,大年初一要祭拜祖先、初九拜天公、清明祭祖掃墓、七月普渡、到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、除夕祭祖等等節慶,都少不了「粿」。粿的文化,正是台灣崇尚倫理、敬天法祖的象徵。因此,希望藉由「做粿」的活動,寓教於樂,喚起台灣年輕一輩對本土文化的認同,讓孩子知道在窮困的年代裡,紅龜粿所代表的意義是何等珍貴。

  農村時代的人們沒有多樣零食解饞,卻懂得將米食巧妙變成紅龜粿,先人的創造力與智慧,值得發揚。現在雖然有錢就可以買到各種精緻美食,但買不到老祖母的溫馨記憶,也買不到農村純樸勤儉的味道。透過這樣的啟發,讓孩子釐清價值觀:金錢不是最可貴的,珍貴的倫理和念舊的情誼,即使有錢也買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