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老人,化育年少的心 關懷老人,化育年少的心
發布日期:2007/11/24  
 
關懷老人,化育年少的心

文/鹿野苑關懷之家

  又逢每月一次社區關懷的日子。中午時,老師告訴學員:「下午要去看阿公、阿嬤喔!」小慧聽到了這個消息,興奮地說:「我要去看阿嬤!」小玉附和:「我也要去。」老師想了一下,提醒她:「可是妳下週要考試耶!」小玉答:「我保證回來之後,一定好好唸書。明天一定唸得完。」小珍原本喊肚子痛,這時也說不痛了,一定要跟著去。看來,孩子們是多麼期待見到阿公、阿嬤啊!

阿公和學員

  和阿公談天說笑,老幼同親!  

  第一站要去拜訪一位陌生的阿公。抵達之前,老師在路上跟學員們說明:「阿公今年70歲了,家裡還有個高齡95歲的媽媽。雖然他們年紀很大了,但還是彼此互相照顧。」「哇,年紀這麼大了喔!」孩子們聽到維繫這麼久的親情,莫不露出欣羨的表情,也勾起了思親之情。

  我們到達時,阿公正坐在門口看街景,見到我們來了,高興地拿出椅子給我們坐。阿公走路一跛一跛的,孩子們關心詢問:「阿公,你的腳怎麼了?」原來,阿公年輕時摔傷了腳,當時沒有醫好,以致現在行動不便。

  孩子們又看到阿公的左腳趾受了傷,卻只貼上透明膠帶,便說:「阿公,你要抹藥、貼OK絆喔!」「對呀,透明膠帶沒有藥效。」「要擦藥,才會好得快。」大家七嘴八舌的,阿公感到很窩心,笑呵呵的!

  本來大家也預期見到95歲的老奶奶,可是老奶奶剛好不在家,於是我們一行人的焦點都集中在阿公身上。大家坐著圍成一圈,跟阿公談天說地,聊正在整修的房子,也說說阿公平時的娛樂。來自原住民部落、皮膚略黑的小慧問阿公:「給你猜,我從哪裡來?」阿公笑答:「台灣來的!」小慧:「哈!我是從山裡來的。」逗趣的表情,惹得大家笑成一團。

  俗話說:「老人囝仔性」,阿公跟學員們很能打成一片,我們就在熱絡的氣氛中結束了探訪之行。

阿嬤不要哭

  親親依偎著阿嬤  

  下一站,來到阿嬤的家。小珍有甜甜地說:「阿嬤,我有一陣子沒來了,您最近身體好嗎?」阿嬤摸著腳說:「天氣變涼囉,腳就開始痛了。」看到阿嬤拿出貼布,小珍立即接過手來,幫阿嬤貼上。

  阿嬤用台語跟大家話家常,小珍聽不懂,乾脆把身體靠著阿嬤,來個體溫關懷,以最直接的方式,撫慰彼此的親情缺口。

  阿嬤惜惜,不要哭!  
  小珍本來有自己的奶奶可以撒嬌,可是前兩年奶奶過世了,小珍很傷心,把心裡的苦說給創辦人聽,創辦人告訴她:「關懷身邊的長者,就像他們是自己的親人……」由於這段經歷,對小珍而言,關懷老人之行別具意義!

  閒話家常的過程中,阿嬤提及就讀大學體育系的孫子最近又贏了比賽,露出一絲驕傲的神情,但不久又擔心起孫子的安全。說著說著,阿嬤的眼淚掉了下來,小珍趕緊拿衛生紙為阿嬤擦淚,安慰阿嬤「不要哭,不要哭!」

  一個小時後,我們準備跟阿嬤道別。阿嬤赤著腳就走了出來,要送我們離開。小珍看到了,牽著阿嬤走到放鞋的地方,說:「要穿鞋,才安全。」阿嬤的笑容中流露出暖暖甜甜的心情,因為叮嚀中有孩子們對她的愛。

  離開阿嬤家,我們又探訪了另外二位阿公,才結束這次的社區關懷。

重建愛的連結
  在蔣揚創辦人 噶瑪天津仁波切的慈示下,鹿野苑關懷之家的學員每個月都前往獨居老人的家中探訪,以赤子的真誠,陪伴長者度過溫馨的一天。有些老人其實有兒有女有孫輩,可是由於山區謀生不易,晚輩不是外出就業,就是在遠地求學,於是一人獨居在家;有些老人則是兒女凋零了,膝下無人承歡。

  學員們的到來,驅走了老人的孤獨感,童言笑語撫慰了他們的心,讓他們的生命燃起活力和熱情。對學員而言,這些關懷長輩的經驗,可以修補他們跟原生家庭之間的親情牽扯,幫助他們學習以溫暖和諧的方式對待親長。

  許多學員在家裡是以頂撞叛逆的方式跟家長應對,緊繃的親子關係之中,有著太多理不清的糾糾結結。然而,當他們面對社區老人時,雙方的關係是單純的,唯一的出發點就是「真誠的關懷」。這般溫馨的互動經驗有助於軟化孩子原本稜角尖銳的心,讓他們發掘自己心中良善的一面,進而重新省思自己跟家人、親長之間的情感連結。

   「關懷社區老人」是一項兼融慈悲與智慧的活動,既能將愛心帶入山區獨居老人的家中,又能寓教於所見所行,化育年少卻迷途的心靈,這是本會創辦人的卓見安排!

擴建工程徵求贊助
  「鹿野苑關懷之家」即將遷移擴建,未來能提供更多床位,安置來自全省各地的雛妓、非行少年、家暴受害者。期盼您的贊助,讓這份愛的事業發光發亮,幫助更多失落的年輕生命走出憂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