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日期:2008/7/11  
 
仁波切與青年志工對談

時間:7月6日
地點:有章堂二樓

仁波切致詞
  這十幾、二十年,志工在我們島內已經發展到一定的規模,經過政府與社團媒體共同的推廣,許多退休人士和年輕人都加入了這個行列。

  在多年培育志工的過程中,我個人有一些探討。絕大部分都是好的,大家都很熱情,而且知道志工就是行善的開始,這是值得肯定的。可是島內慈善團體的發展,有所謂「太陽、星星、月亮」的趨勢。太陽一出來,月亮不見了,星星也被掩沒了,但是他們全部存在啊!

  提到行善、捐錢、做志工,有人坐火車三小時,當志工一小時,回來又再搭車三小時,他們覺得很滿意,因為在那一小時得到了無上的榮耀。這樣不能說不對,但是就時間成本而言,在台南、我們的家鄉,也有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基金會、慈善團體在做同樣的事情。今天諸位願意來到這裡,我感到很高興。

  志工是一份高尚的付出,不求回報,而且是在自己的自由意願之下,歡喜來做,歡喜承受。有人說:「歡喜做,甘願受」,我覺得這樣子還不夠積極,應該是「種什麼因,得什麼果」,所以「歡喜做,就會歡喜受」。

  認知決定未來,你的態度會令自己成熟,用對的態度,就會讓自己的思慮更加成熟。

  「偏遠山區學子美夢成真」是蔣揚長期推動的一項服務。有一戶是家徒四壁的,真的是一間房屋,裡面什麼都沒有,讓人看了很心酸!當初我們發現這戶個案時,他們家裡沒有日光燈,因此買了檯燈給孩子。第二個月去訪視時,孩子沒有用檯燈,家裡明明有電、有插座,也不是不會用,孩子說:「我爸爸沒有錢繳電費,所以沒有用。」對於這樣的孩子,要怎麼說?只有不捨啊!電費一個月才一、兩百塊,但是他節省,於是蔣揚發補助金給他。」

  現在的年輕人、覺得不滿意現狀的人,應該多出來接觸這些邊緣地區的弱勢孩子。可能你用過不要的,或是你不再喜歡的東西,對他們來說都是寶貝。

對談

青年志工分享訪視心得
青年志工分享訪視心得

青年志工:昨天我們這一組去拜訪四位老人個案。跟他們談話、接觸時,有時會想到自己的親人。跟老人家不是很快就可以聊上話題,但因為老人不方便,就想幫忙他,可是他們要自己來,婉拒我們的幫助。面對這種情形,一開始我覺得蠻挫折的,可是想一想,既然他們可以自己做,我們在旁邊看著、輔助他們,應該也就可以了。等到他們真的需要幫忙,相信他們會開口。

看到這些阿公阿嬤時,想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。我很少去陪伴我的外公外婆,很久一段時間沒見面,加上外公聽力又不好,有時只能靜靜地陪他坐在窗台,跟他一起看街頭,看一整個下午,講不到二十句話。這個情形類似一開始我接觸這些老人的時候,不知道怎麼開口,所以讓我感觸蠻深的。

昨天小組分享時,有人說,服務老人時,可以專心當一個聽者,如果可以的話,再更進一步來互動。

仁波切:對,你點出了幾個問題。第一,老人家婉拒你的協助。為什麼老人家婉拒你?我想,任何一個人,只要自己還動得了手,通常都不願意假他人之手。

我曾經攙扶一位中風的長者,可是他重重地把我的手甩開,當下我也覺得有一點受傷。我這樣好心要牽你,為什麼不給我牽?可是我很快意會過來,因為他要證明他還有存在的價值,這就叫做「生命」。

如果你經常依附別人的攙扶、幫忙,你的行動必然加速衰亡。生,我們已經被生出來;老,雖然你們還很年輕,可是你們每天都會增加歲月的痕跡,這也是一種老。不是年紀很大才稱為老,今天去看昨天的我,我變老了!雖然你們現在迫不及待,希望趕快長大,這是因為你們覺得離老還有一段距離,其實不然。生命的可貴不在於長短,而在於如何賦予生命意義,讓生命過得充實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老人家婉拒你的幫忙,原因之一就是他要證明他還有存在的價值。

其二,本來這位老人家就很少要人幫忙,尤其是鄉下地方,都是自理,所以他不習慣你的幫忙。第三個原因是他害羞,因為你是來客,好像他的孫子,其實他沒有惡意。如果我們有幸到了跟他一樣的年紀,也許體會更深刻。

這是接觸老人個案的寶貴經驗,他不讓我們幫忙,去了怎麼跟他互動?包括跟我們自己的阿公阿嬤互動,親情是在於那份心。也許你陪阿公坐一下午,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,覺得好無聊,可是阿公覺得好窩心。雖然他耳不聰、目不明,也不擅於表達,但我相信他的內心是很溫暖的。親情就是承歡膝下,讓他看得到你。

我自己的奶奶往生的前幾年,罹患肝癌,行動也不便。她告訴我:「某某,我已經是早晚的人。」意思是,今天早上你看我還好好的,可能下午就掛了;或是今天晚上睡一覺,明天就醒不來了。我說:「阿嬤,你別胡說,你要活到一百歲。」她說:「我的身體我自己知道。我對你有一個要求,從今天開始,你要讓我看得到。」所以那幾年,我把外面的工作辭掉,在自己家裡開花店。我阿嬤臥病在床,我工作時,就在她眼睛可以看得到我的地方,足足有三年。

親情是金錢買不到的,那是一種無上的價值。如果將來還有機會服務老人,最好是準備一些道具、一些表演,像老萊子一樣,逗逗老人家,讓他哈哈大笑。如果陪他聊天,雙方不熟,要聊甚麼?沒有話題聊,坐在那邊,你看我、我看你,很尷尬。

你必須準備豐富的節目,當他開懷大笑的時候,幫他搥搥背、捏捏腿,或是擦擦臉、餵布丁給他吃,他就願意了。當他的心房打開,知道你來是要帶歡樂給他,他接受之後,你餵他吃布丁,他都很高興,不過別讓他噎著。謝謝你們。

青年志工:仁波切你好,我們去訪視兩戶。第一戶的爸爸在,妹妹也在。到另一戶的時候,發現家裡沒有長輩,只有三個兄妹,哥哥在外面看看空地,妹妹在玩電腦。趁他們填資料時,我們藉機跟他們互動、聊天,調侃自己長得不高,自己很矮之類,最後玩遊戲,透過遊戲增加彼此的熟悉度。我們玩開之後,老師說從來沒在他們臉上看到那樣的笑容,他們真的很快樂!之後我們一起喝飲料,一起坐在馬路上聊天,看著雲從很亮變暗,看著電線桿上的蘭花,還有小溪流,覺得還蠻不錯。

對我來說,這次訪視他們,心裡有一點不捨,因為大家都是同年紀、同輩的人,看到他們居住在那麼簡陋的環境,覺得很難過。我覺得他們缺乏跟同儕之間的互動。有時候我們不是去幫助他,而是跟他們做朋友。很感謝這次的體驗,從中學到了自己曾經忘記的,就是要先放開自己,才能體諒別人,不要把自己想得那麼狹隘。

或許,這個體驗也可以用在我自己的弟弟妹妹身上,我現在也煩惱不知道怎麼跟他們接觸。國中階段是思想叛逆期,很容易排擠別人、不接受別人。曾經我就是不願意把心掏出來給別人,讓大家了解我的感受。

仁波切:你長大了,真的。前兩年他還很叛逆,跟他講東,偏要往西,剛剛這一席話讓我很感動。從別人的借鏡,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,這是具有觀察力和反省力的特質。一個人如果沒有觀察力、沒有反省力,將看不到自己的內心。

照道理說,在台灣不應該存在山上偏遠地區的弱勢族群,因為台灣是那麼進步、民主的地方。但事實上,陰暗的角落是有的。從短短的互動經驗之中獲得啟發,這是個好的開始,接下來如何延續,才是這個夏令營活動最重要的。你的時間、假日可以供養出來、佈施出來,跟這些偏遠山區的弱勢族群做朋友,進而對他們產生正面影響,同時你自己也教學相長,獲得幫助。

看過真的家徒四壁,很弱勢的家庭,我相信你們回家之後,會謝謝父母給你們這麼好的環境。雖然仍然不滿意,但是知道還有人比自己更不好,比較之後,就不會碎碎念、抱怨。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,算是這個活動最好的收獲。

如果你真的有感動,那麼你可以發願。一般是說「我願意」,佛教的說法是「發願」,發願每年的暑假、寒假,或是每個月的假日,提供時間來陪伴這些弱勢家庭的學生。

青年志工:你好,我去訪視「八家將」,一戶有八個孩子。他們現在的生活還蠻不錯,電視比我家的還大,電腦好像也比我家的還好。我不知道他們過去是怎樣,去看時覺得環境還不錯,有那麼潦倒嗎?

我跟他們不熟,幫他們看看暑假作業,有錯才跟他們講,怕傷到他們。混熟了之後,覺得他們都蠻親切的,有些長得蠻可愛的,很像漫畫人物。後來,老師帶我們去看他們之前住的房子,才知道他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變了,也才知道志工付出很多。謝謝。

仁波切:我們被訓練成眼見為憑,眼睛看到才要相信,可是眼睛所見不一定是真的。以「八家將」這戶個案來說,如果不了解他們的過去,便容易誤解。你所看到的電視機、電腦,都是後來有善心人士捐給他們的。

講一個我親身經驗的例子。有一戶個案,一家五口,三個孩子都很小,先生車禍成了植物人,在奇美醫院,太太很年輕。我們派志工去關懷,提供5000元急難救助金。經過兩、三個月,又陸續接到這位太太的申請。先生變成植物人,應該送到安養機構,為什麼還在醫院呢?我派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志工去,轉告那個太太,應該送先生去安養院,她自己去工作才對。那位太太說:「我沒有一技之長,去做工月薪才一萬多。在這邊每個月有很多慈善機構來看我們,還有四、五萬,所以我決定這樣。」

像這樣的個案,你們覺得這位太太的考量如何?

青年志工:也有她對的地方吧!送去安養院會不放心,而且要錢。

仁波切:可能要一些錢,但可以申請補助。

青年志工:如果送去安養院的話,外界就不知道她家的狀況,沒辦法繼續獲得外界的支援。

青年志工:那個媽媽寧願接受外界的援助,也不去工作。其實外面應該還有很多比她更需要的人。

青年志工:站在他們私人的角度來講,一來,在醫院可以受到比較好的照顧,最好是妻子和三個兒女都在他的旁邊,這樣植物人才有機會復甦起來;二來,他們得到的資源也比較豐富,這種做法雖然比較自私,可是誰不自私呢?

仁波切:這是新人類的看法,不能說不對,但忽略了一點:長期下來,真的可以獲得社會資源嗎?

青年志工:當然不是長期的,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過渡性的方法,前提是植物人能夠復甦起來。

仁波切:站在社會服務、慈善事業的立場,我們比較主張急難的、短期的救助,如果要長期,真的是沒有那樣的社會資源。我有許多弟子擔任醫生,有人在加護病房工作,當急診室的主任。他非常非常苦惱,來找我談了三次。他說,站在醫生、家屬的立場,都希望把病患救活。許多病人年紀大了,但家屬就是不願意放棄維生系統,堅持一定不可以拔管,因而許多比較年輕的病人就沒有機會,因為一個加護病房只有幾套維生系統而已。外面送來車禍的年輕人,沒有維生系統可用,就往生了。他問我要怎麼辦?

如果你是醫生,你要怎麼處理?

青年志工:假設病人拔管只是暫時的不適應,但還活得下去,還能維持生命跡象,那就先給年輕人用。

仁波切:誰可以決定拔管之後,病人可以活下去?他如果可以活下去,早就要拔管。

青年志工:就社會道德來說,應該是先到先用。如果從宗教的看法,眾生平等,人人都有機會用。我可能會採取比較客難的方式,看能不能用人工的方式把生命維持下來。

仁波切:沒有那麼多人工資源可以用。問題的關鍵在於,維生系統長期被占用。

青年志工:救外面那個。

仁波切:可是裡面那個怎麼辦?

青年志工:因為他老了。

仁波切:如果被人聽到,你會被罵。

青年學生:適者生存。

仁波切:這樣家屬會告你。我同意你的觀點,問題是方法,要如何讓裡面長期佔有維生系統的家屬可以接受?

青年志工:想辦法跟他們溝通。

仁波切:就是溝通不了。

青年志工:轉到別的醫院。

仁波切:別的醫院不收。

青年志工:看他們要不要先轉到一般病房?

仁波切:一般病房沒有維生系統,他們需要那個維生系統。

青年志工:再訂做一個。

仁波切:那一套幾百萬,家屬也不可能花那個錢。你們想不想知道我的答案?

青年志工:想。

仁波切:想辦法圓滿。因為他已經腦死,活著只是一種假象。我不知道後來這位醫生有沒有這樣圓滿照做,但他事後告訴我,他救了很多人。

青年志工:我去訪視山區瑞豐國小附近的三兄弟,坐了很久的車,都是山路。昨天只有二弟和三弟在家,老大跟爸爸出去工作。山區的資源真的非常缺乏,每戶之間可能根本不認識,距離好幾公里。經濟資源雖然很重要,可是他們比較需要我們去做溝通。像二弟是升國中,有一些感情的事,不想跟爸爸媽媽講。或者有些是跟爺爺奶奶住,但無法跟他們分享,就需要我們去,可能年齡層比較接近。

第二戶是玉井兩兄妹,可能是媽媽的問題,管得比較嚴,讓孩子不敢表現自我,跟他們講話,就是蠻會鬼打牆,不太跟你深入溝通。這種情形可能需要跟媽媽溝通,小孩真的受影響很大。

仁波切:恭喜你,上了我們台南縣最高學府。那個國小的海拔是台南縣最高,所以說是台南縣最高學府,但人數最少。每個學生從家裡到學校,走路大約要一個小時以上,所以平常上課時就住校。有的小孩要自己洗衣服,我們捐助過洗衣機。

諸位都是未來的慈善家,因為你們看到別人比自己差,生起同情的供養。把這顆種子種在內心深處,時時想到它。現在你們的能力只是去陪伴他,也許將來你們可以成為成功的企業家,有更大的力量改善他們的生活。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各位。

相關連結: